宋孝宗赵眘《草书后赤壁赋卷》

宋孝宗赵眘《草书后赤壁赋卷》

宋孝宗赵昚《草书后赤壁赋卷》
纵24.5厘米,横101.4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

【释文】

是岁十月之望,步自雪堂,将归于临皋。二客从余过黄泥之坂。霜露既降,木叶尽脱,人影在地,仰见明月,顾而乐之,行歌相答。已而叹曰:“有客无酒,有酒无肴,月白风清,如此良夜何!”客曰:“今者薄暮,举网得鱼,巨口细鳞,状如松江之鲈。顾安所得酒乎?”归而谋诸妇。妇曰:“我有斗酒,藏之久矣,以待子不时之需。”于是携酒与鱼,复游于赤壁之下。江流有声,断岸千尺;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。曾日月之几何,而江山不可复识矣。予乃摄衣而上,履巉岩,披蒙茸,踞虎豹,登虬龙,攀栖鹘之危巢,俯冯夷之幽宫。盖二客不能从焉。划然长啸,草木震动,山鸣谷应,风起水涌。余亦悄然而悲,肃然而恐,凛乎其不可留也。反而登舟,放乎中流,听其所止而休焉。时夜将半,四顾寂寥。适有孤鹤,横江东来。翅如车轮,玄裳缟衣,戛然长鸣,掠予舟而西也。
须臾客去,余亦就睡。梦一道士,羽衣蹁跹,过临皋之下,揖余而言曰:“赤壁之游乐乎?”问其姓名,俯而不答。“呜呼!噫嘻!我知之矣。畴昔之夜,飞鸣而过我者,非子也邪?”道士顾笑,余亦惊悟。开户视之,不见其处。

宋孝宗赵昚(shèn)(1127-1194年),原名伯琮,字永元,是南宋第二位皇帝。

由于该作之末没有作者的款识,因此对于书写人是谁这一问题,从元代起就有不同的说法:有人认为是宋徽宗赵佶所书,有人认为是宋高宗赵构之作,还有人认为是宋孝宗赵昚手笔。赵昚学赵构书法很像,几可乱真。从书写上分析,赵昚作字较之赵构,往往落笔凝重不够,结字略显松懈。检视此卷,正有这样的欠缺。再则,赵昚更喜爱苏轼诗文,因此这件草书《后赤壁赋》卷当出自赵昚之手。

此作虽为草书,读之却使人感受到不温不火、从容自如的大将风范。赵昚书法无连绵苟且之习,用笔起讫分明,笔笔清楚,字字独立而气脉连贯,易于辨识。

局部高清图片

是岁十月之望,步自雪堂,

将归于临皋。二客从余过

黄泥之坂。霜露既降,木叶

尽脱,人影在地,仰见明月,

顾而乐之,行歌相答。已而

叹曰:“有客无酒,有酒无肴,

月白风清,如此良夜何!”客

曰:“今者薄暮,举网得鱼,巨

口细鳞,状如松江之鲈。顾

安所得酒乎?”归而谋诸妇。

妇曰:“我有斗酒,藏之久

矣,以待子不时之需。”于是

携酒与鱼,复游于赤壁

之下。江流有声,断岸千尺;山

高月小,水落石出。曾日月

之几何,而江山不可复识

矣。予乃摄衣而上,履巉岩,

披蒙茸,踞虎豹,登虬龙,攀

栖鹘之危巢,俯冯夷之幽

宫。盖二客不能从焉。划然

长啸,草木震动,山鸣谷应,

风起水涌。余亦悄然而悲,

肃然而恐,凛乎其不可留

也。反而登舟,放乎中流,听

其所止而休焉。时夜将半,

四顾寂寥。适有孤鹤,横江

东来。翅如车轮,玄裳缟衣,

戛然长鸣,掠予舟而西也。

须臾客去,予亦就睡。梦一

道士,羽衣蹁跹,过临皋之

下,揖予而言曰:“赤壁之游

乐乎?”问其姓名,俯而不答。

“呜呼!噫嘻!我知之矣。畴昔

之夜,飞鸣而过我者,非子

也邪?”道士顾笑,余亦惊悟。

开户视之,不见其处。

题跋

元末明初 俞桢

宣和宸翰多遒劲,而此卷结体尤秀润,盖非寻常草草挥洒者。况东坡《赤壁赋》,公平生自以为得意之作,复得宸翰一书,增重百倍,可谓二妙合作,不易得也,今藏莫氏文房,其永宝之,包山俞贞木敬题。

明 黄本

思陵字画多凝重,而此卷则以泥金书绢素,笔意秀整殊不类于常,且其书坡翁雄文照耀千古,尤可爱玩。壬申六月望观于莫氏寿朴堂因题,豫章黄本。

明 张瓙

附录:

杨仁恺结束了一幅金字草书作品作者是谁的争论

  “金笔御书”《后赤壁赋》出自宋孝宗之手

  上图为元代和明代文人题写的跋文;下图为金字草书《宋孝宗赵昚草书后赤壁赋卷》全文。

  《宋孝宗赵昚草书后赤壁赋卷》引首字。

  《宋孝宗赵昚草书后赤壁赋卷》中明代人写的跋文。

  赵昚画像。

  核心提示

  古人鉴赏书画藏品时会不会发生争论?回答是肯定的。辽博珍藏一幅金字草书作品《后赤壁赋》,它的作者到底是谁就引发了争论,古人将争论的观点直接写在跋文中,大有让后来人评说的味道。上世纪80年代,我国书画鉴赏大师杨仁恺通过核查史料,研究作品笔迹风格,最终认定作品的作者是南宋皇帝宋孝宗赵昚(shèn)。

  史记

  赵昚为岳飞平反

  宋孝宗做的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事情便是为岳飞平反。

  宋孝宗于绍兴三十二年(1162年)农历五月即位,《宋史》载,当年七月“戊戌,追复岳飞元官,以礼改葬。”也就是宋孝宗即位刚刚两个月就恢复了岳飞的官职,并按照相应的礼仪改葬这位抵抗外辱的英雄。宋史载:“是夜,地震,大风拔木。”史官记录这一现象,大约意在烘托这一决定带来的震撼。

  也是这一年的农历十月,“官岳飞孙六人”,将岳飞的六位孙辈封官。

  此后,“隆兴元年秋七月戊午,给还岳飞田宅。”宋孝宗即位头两年,先恢复岳飞过去的官职,再归还岳家的财产。

  又过了6年,宋孝宗乾道五年(1169年),《宋史》载“十一月丙寅,为岳飞立庙于鄂州”。不仅依礼改葬岳飞,还为岳飞在鄂州兴建祠庙。第二年,“七月,赐岳飞庙曰忠烈”。由此开始表彰岳飞的功绩。

  时间又过了8年,淳熙五年(1178年),宋孝宗又一次想起了岳飞,《宋史》载:“九月戊寅,赐岳飞谥曰武穆”,“岳武穆”的称号由此开始传扬开来。

  第二年,宋孝宗又下旨“录赵鼎、岳飞子孙,赐以京秩”,也就是将岳飞的子孙进行登记,在京城给予相应职位。

  从恢复名誉到表彰历史功绩,宋孝宗为岳飞平反前后经过了18年时间。

  磁青细绢上题金字

  辽宁省博物馆珍藏着一件较“拉风”的文物——《宋孝宗赵昚草书后赤壁赋卷》,充满传奇色彩。

  称其“拉风”,主要表现在手卷的书心部分,这幅书法作品不是写在纸上,而是写在绢素上面。

  在人们的常识中,绢素的材质比较柔软、耐折。但是如果年代久远,绢素的表现反而不如纸,它的质地会变脆,如果经常展开、收拢,就容易断裂。

  造成绢素变脆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古代的一些丝织品由于织得不够细密,在上面写字、绘画容易出现浸渍,为了防止发生这样的情况,古人在绢素上写字、绘画前,先在绢素表面涂上一层明矾。这样虽然解决了浸渍的问题,但是会加速绢素的变脆进程。

  放大图片的细部仔细观察,我们看到这件“拉风”的作品,虽历经近千年时光,但绢素上基本看不到折痕。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、副研究员董宝厚告诉记者,这是因为当时的绢素织得非常细密,不会发生浸渍问题,也不需要涂明矾。

  这幅作品使用的绢素还有个很长的名字,叫作“乌丝栏磁青细绢”。

  首先,“乌丝栏”需要单独解释一下,它指的是书籍卷册中,绢纸类有织成或画成的界栏,红色的叫作朱丝栏,黑色的叫乌丝栏。观察这幅作品,可以看到每竖行字迹之间都有用黑色丝线织成的工整的界栏。“磁青”则指的是绢素所染的颜色,是指那种极深的蓝色,有种静谧、意象深远的特质,其颜色大多来自靛青。明朝有个人叫沈榜,他在担任宛平县知县时编著的《宛署杂记》中记载,万历二十年(1592年)时,“磁青纸值一钱银子”,当时记录这一条是想表现当时染成磁青色的纸张价格昂贵。不过这只是个参照,这件宋代染成磁青色的细绢属于供皇家使用的贡绢,其贵重程度在宋代便非同寻常。

  不仅如此,乌丝栏磁青细绢上的字,是作者用毛笔蘸着泥金写上去的,虽然经历了近千年,字迹仍然明显地发出黄金所特有的光泽。

  用“拉风”的绢素和泥金完成书法作品后,作者没有署名,依然颇为“拉风”地留下两枚印章“御书”和“御书之宝”,表明了自己的帝王身份——自信地暗示:告诉你这是皇帝写的就够了。而皇帝中,能写这么好的字,还有谁?

  争论近千年,吵到跋文里

  董宝厚说:“因为作者传世作品很少,留下的‘御书’和‘御书之宝’目前也没有找到完全相同的印迹,这给后代的收藏家做出准确的判断制造了困难。”

  这幅作品在宋代没有记载,也无法知道具体藏在什么地方。宋亡以后,大约它与其他的宋朝宫廷藏品一道流入了民间。到了元代的至顺年间,由浙江吴兴的莫完伯珍藏于“寿朴堂”中。种种迹象表明,到了元代,人们对于这幅书法作品的作者在相当长时间里没有定论。

  手卷包首上面有个题签,上面用楷书写着“宋徽宗书后赤壁赋”,题写者没署名,年代为清以后。

  手卷的引首是藏经纸,采用篆书题写了“龙鸾翔翥(zhù)”四个字,后面有印章,可惜无法辨别,专家推测为明初所写。

  更为传奇的是,元代收藏家俞贞木和明代黄本、张瓙(dào)三人写的题跋,他们干脆在跋文里直接争论了起来。

  第一篇跋文由俞贞木题写:“宣和宸翰多遒劲,而此卷结体尤秀润,盖非寻常草草挥洒者。况东坡《赤壁赋》,公平生自以为得意之作,复得宸翰一书,增重百倍,可谓二妙合作,不易得也,今藏莫氏文房,其永宝之,包山俞贞木敬题。”

  “宣和”是宋徽宗的年号,俞贞木毕竟是一代著名收藏家,他看到这幅作品也有困惑。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宋徽宗的书法作品大多遒劲有力,这个手卷的字体特别秀丽圆润,大概不是他平时随便写写的样子。随后他马上调转话题说苏东坡的《赤壁赋》是他一生的得意之作,经过皇帝这么一写,就更加珍贵了。

  明代官员黄本对于前朝收藏家的判断不以为然,他认为作者是宋高宗。他在跋文中直接写道:“思陵字画多凝重,而此卷则以泥金书绢素,笔意秀整殊不类于常,且其书坡翁雄文照耀千古,尤可爱玩。壬申六月望观于莫氏寿朴堂因题,豫章黄本。”

  宋高宗赵构因死后葬于永思陵,后人用思陵借指宋高宗。黄本认为,赵构的字画更多地表现出凝重的特点,但是这一手卷用泥金在绢素上写,笔画清秀,跟赵构的其他作品也不太像。写到这儿,他也转了话题,认为苏东坡的美文照耀千古、值得收藏,等等。

  到了张瓙这里,他写得比较多,跋文记录了他与一班人讨论研究的结果。张瓙认为,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,宋徽宗曾经下令毁掉他的文集,更何况这个手卷的风格也不是宋徽宗的。但是宋代皇帝书法当中,宋高宗会集了众家所长,而且字体风格秀丽,他在宫殿的屏风上写过苏轼的“赖有高楼能聚远,一时收拾与闲人”,还因此将那座楼取名聚远楼,所以这一书法作品肯定是宋高宗所写。

  张瓙随后也记录了当时其他人的看法,其中有人提出,南宋的皇帝,只有宋孝宗赵昚最喜欢苏轼,在位时追赠苏轼太师称号,赐谥号“文忠”,还为御制的苏氏文集写序,这是宋朝的大臣能得到的最高荣誉。平日里宋孝宗总是把苏轼的文章放在身边,百读不厌,还说过“敬想高风,恨不同时”的话。所以也有人认为这是宋孝宗所写。

  张瓙最后也感叹:宋朝的皇帝能够用金字抄写前朝大臣的文章,实在难得,实在难得!

  那么这位受到后人感叹的“难得皇帝”究竟是谁,直到上世纪80年代,有一位书画鉴赏大师找到了具有说服力的答案。

  作者是南宋有为皇帝宋孝宗

  董宝厚帮助记者找到了我国书画鉴赏大师杨仁恺在1981年发表的文章《关于宋孝宗赵昚〈后赤壁赋〉的几点考察》。

  在文章中,杨仁恺梳理了这件绢书金字《后赤壁赋》的流传历史和关于书写者的各种争论,之后他通过比照存世的宋徽宗行、草等作品真迹的书写风格,非常有说服力地排除了作者为宋徽宗赵佶的可能。

  随后,杨仁恺将绢书金字《后赤壁赋》与宋高宗赵构的存世真迹进行了对比,发现其书写风格非常接近于赵构晚年,即赵构退位当上太上皇以后的作品。然而,再回看作品本身的“御书”和“御书之宝”玺印,发现了问题。

  赵构草书风格的最终定型,通过研究他的传世作品,人们目前比较一致地认为是在他的晚年,也就是他让出皇位,当太上皇时期,代表作品为《养生论》。但这时的赵构就不能再使用“御书”的玺印了。那么钤“御书”玺印的《后赤壁赋》如果是赵构的作品,不仅同目前对赵构草书风格的形成时期的认识相矛盾,而且需要找到更多的证据证明赵构的草书风格成熟于更早的时期。

  当然,钤“御书”玺印的《后赤壁赋》也存在另一种可能,就像明代人议论的那样,是晚于赵构,并且在书法上受过赵构指点的后来的皇帝所写。

  杨仁恺在文章中指出,晚于赵构的几个皇帝中,赵昚的书法直接受赵构的指点,他的书法风格特别像赵构,几乎可以乱真。

  为了进一步弄清事实,杨仁恺将赵构晚年作品《养生论》与《后赤壁赋》进行了逐字对照,并指出,其中很多部分是非常近似的,只是总体结构上,《养生论》要匀称紧密一些,《后赤壁赋》比较松懈,从书写风格上看,这是带有根本性的差异。此外,个别字如“有”“倾”“顺”“不”“而”“之”等字的草书写法,多少有些出入,而且字与字之间似乎可以看出上下有连笔的迹象,这个特点在《养生论》中就看不到。这种同中求异,对于辨别两件作品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笔是相当可靠的。也就是说,书写风格经过磨炼可能会发生一定改变,但是具体字的书写习惯通常不会发生大的变化,所以这种不同是证明两件作品的作者并不是一个人的有力实据,绢书金字《后赤壁赋》可以判断不是赵构所写。

  最后杨仁恺得出结论,如果再加上赵昚对《苏轼文集》偏爱这一史实,它们就不谋而合地成为证实《后赤壁赋》出自赵昚的有力证据。

  董宝厚说:“杨仁恺先生这个推论一经公布,就得到了鉴赏界的普遍认同。”

  记者了解到,宋孝宗是宋高宗的养子,宋高宗独子去世后,南宋朝廷上下都有归政于宋太祖赵匡胤后人的议论,于是,赵匡胤七世孙原名赵伯琮的少年被幸运地选中,后改名为昚,这就是宋孝宗,南宋第二位皇帝。

  《宋史》这样评价他:“聪明英毅,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,可谓难矣哉。”就是说他的功绩在南宋的各代皇帝当中是最高的。

  《宋史》载:“世宗每戒群臣积钱谷,谨边备,必曰:‘吾恐宋人之和,终不可恃。’盖亦忌帝之将有为也。”这里的世宗是指生活在同时代的金世宗。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金世宗经常警告大臣们要积攒钱粮,小心守备,他经常说:“我担心宋人的和谈不可靠。”大约就是担心宋孝宗北伐。

  赵昚在位期间,起用主战派人士,锐意收复中原;内政上,加强集权,积极整顿吏治,裁汰冗官,惩治贪污,重视农业生产,百姓生活安康,史称“乾淳之治”。



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
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shufayi.com/32626.html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0
分享海报
显示验证码
没有账号? 注册  忘记密码?

社交账号快速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