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万岁通天帖》
又称唐摹《王羲之一门书翰》
《王氏宝章集》
硬黄纸本,行草书
是东晋王羲之等
七人十帖的唐摹书法精品
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
▼
、《万岁通天帖》来历
公元697年(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),凤阁侍郎王方庆献出他十一代祖王导,十代祖王羲之、王荟,九代祖王献之、王徽之、王珣,一直到他曾祖父王褒,王家一门二十八人的墨迹珍本十卷献出。《旧唐书》列传第三十九记载:”则天以方庆家多书籍,尝访求右军遗迹。方庆奏曰:”臣十代从伯祖羲之书,先有四十余纸,贞观十二年,太宗购求,先臣并已进之。唯有一卷见今在。又进臣十一代祖导、十代祖洽、九代祖珣、八代祖昙首、七代祖僧绰、六代祖仲宝、五代祖骞、高祖规、曾祖褒,并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献之已下二十八人书,共十卷。”则天御武成殿示群臣,仍令中书舍人崔融为《宝章集》,以叙其事,复赐方庆,当时甚以为荣。” 《新唐书》列传第四十一记载相同。唐代窦臮《述书赋》”后不欲夺志,遂尽模写留内,其本加宝饰锦,缋还王氏。”
《万岁通天帖》的名称始于宋代岳珂。唐摹《王羲之一门书翰》十卷二十八人书,在唐代称为《宝章集》。原本久已亡佚,因此岳珂著《宝真斋法书赞》卷七著录,称残存的七人十帖连尾款的一卷为《万岁通天帖》。
《宝章集》原十卷久已亡佚,传之于世的是摹本。摹本在流传过程中两次遭火劫,一次是明代著名书画收藏家、藏书家华夏真赏斋大火,一次是清乾隆年间乾清宫大火,火烧痕迹犹存。重装后,次序错乱,仅存仅存王羲之、王荟、王徽之、王献之、王僧虔、王慈、王志七人十通书翰。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《万岁通天帖》前后钤有唐宋间诸旧藏印。北宋始不断收刻于各法帖中。
卷后有南宋岳珂、元代张雨、明代文徵明、董其昌等人题跋,俱称其钩摹精到。启功认为:”《万岁通天帖》次序与《宝真斋法书赞》、《真赏斋帖》微异。原有人数,按《旧唐书》所记,三组为三十九人,今卷所存仅五分之一;如按窦蒙《述书赋·注》所说’凡二十八’,则今卷也仅存四分之一。”
▼
《万岁通天帖》目录(现存):
第一帖:王羲之《姨母帖》,行书;
第二帖:王羲之《初月帖》,草书;
第三帖:王荟《疖肿帖》,行草书;
第四帖:王荟《翁尊体帖》(《郭桂阳帖》),行草书;
第五帖:王徽之《新月帖》,行书;
第六帖:王献之《廿九日帖》,行楷;
第七帖:王僧虔《太子舍人帖》(《王琰牒》、《在职帖》),行楷;
第八帖:王慈《柏酒帖》,行草书;
第九帖:王慈《汝比帖》,草书;
第十帖:王志《喉痛帖》(《一日无申帖》)行书。
共七人十帖。卷尾有“万岁通天二年王方庆进呈原迹”的衔名。
《万岁通天帖》
▼
第一帖
王羲之行书《姨母帖》
▼
【释文】十一月十三日,羲之顿首、顿首。顷遘姨母哀,哀痛摧剥,情不自胜。奈何、奈何!因反惨塞,不次。王羲之顿首、顿首。
【大意】十一月十三日,羲之顿首、顿首。突然遭遇姨母哀事,心中被哀伤摧迫,悲痛之情难自禁。奈何、奈何!因为(哀痛伤感)反复涌现,凄惨之情充塞(胸间),以至于语无伦次。王羲之顿首再顿首。
【评价】王羲之的笔法多摇曳多姿,而《姨母帖》却因他的姨母去世,心中哀痛,字迹现出凝重、古拙、质朴的面貌,作品有古朴高华的艺术魅力。
第二帖
王羲之草书《初月帖》
▼
【释文】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:近欲遣此书,停行无人,不办。遣信昨至此。旦得去月十六日书,虽远为慰。过嘱,卿佳不?吾诸患殊劣殊劣!方涉道,忧悴。力不具。羲之报。
【大意】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:近期一直想写这封信,但因没有邮差,没法寄信(所以耽搁到现在)。昨天到达这里,加之收到上月十六日的来信,即使相隔遥远,但也十分感激。冒昧地再次嘱托您,近来还好吧?我突然生病,身体十分差。刚刚踏上路程,身心憔悴,就写到这里吧。王羲之。正月十二日。
【评价】书法风格逸笔草草,自然天真,率意畅达,有晋人倜傥任诞的气息。
第三帖
王荟行草书《疖肿帖》
▼
【释文】荟顿首,□□□□,为念。吾疖肿□□,甚无赖,力不次,□顿首。
【大意】我身上长了疖子,越来越大,还肿了,干什么都没有力气,感谢你的关心……
注:疖,一种化脓性毛囊及毛囊深部周围组织的感染。
【评价】书法笔锋刚健挺拔,极有力度,神韵清和秀雅,独具一格。风格与其恬虚守清、不慕荣利的人品相表里,是“书如其人”的又一例证。
第四帖
王荟行草书《翁尊体帖》
(《郭桂阳帖》)
▼
【释文】翁尊体安和①,伏慰侍省,小儿并健。适遣信②集泽山村,自当令卿知吾言之不虚也。郭桂阳③已至,将甲甚精。唯王临庆④军马小不称耳!以病告公差耶,秋冬不复忧病也。迟更知问。七月廿七日。
【注解】①安和:平安,安好。②遣信:犹传信。④郭桂阳:人名。④王临庆:人名。
【评价】《郭桂阳帖》起首数字尚为行书,愈后愈放,转为草书,纵横挥洒,一发不可收拾。第一、二行上端与第三、四行下端,反差极大,视觉效果强烈。王羲之的书法“纵复不端正者,爽爽有一种风气”,以此衡量《翁尊体帖》,亦能相符,可见王氏家风之流衍。
第五帖
王徽之行书《新月帖》
▼
【释文】二日告:□氏女新月哀摧,不自胜,奈何奈何。念痛慕不可任。得疏,知汝故异恶,悬心。雨湿热,复何似,食不?吾牵劳并顿。勿复数日还,汝比自护。力不具。徽之等书。
【大意】对友人某氏女的亡故表示痛悼,对友人身体不适而担忧。多雨湿热,询问对方饮食情况如何。并告自己因疲劳而身体欠佳。
【简介】王徽之,字子猷,王羲之第五子。自幼追随其父学书法,在兄弟中惟有“徽之得其势”,书法成就仅次于其弟王献之。王徽之生性卓荦不羁,即使是做官,也是“蓬首散带”,“不综府事”。有“雪夜访戴”“闻桓伊吹笛”等趣闻,亦善画。
第六帖
王献之行楷《廿九日帖》
▼
【释文】九日献之白:昨遂不奉别,怅恨深。体中复何如。弟甚顿勿勿,不具。献之再拜。
【大意】二十九日献之拜上:昨日竟没有同你话别,很是怅然和惭愧。你近来身体恢复如何。我则很乏顿,匆忙间就不再叙了。献之再拜。
【评价】《廿九日帖》是东晋王献之致其一位同辈兄长的信札,信中所写是王献之为自己未能送别而致歉,并问对方身体状况的内容。展现了王献之新创书体“破体书”(大令体)的书风。王献之的作品多为行草书,此帖有些字接近楷书,尤其难为可贵。
第七帖
王僧虔行楷《太子舍人帖》
(《王琰帖》《在职帖》)
▼
【释文】太子舍人王琰牒。在职三载,家贫,仰希江郢所统小郡,谨牒。七月廿四日臣王僧虔启。
【评价】所书内容是为太子舍人王琰向皇帝求取官职。对上呈书又有求于人,故而书写认真拘谨,不是率情任性之作。规整秀雅,端庄柔和,楷中带行,静穆纯朴。
【作者简介】王僧虔,王羲之四世族孙,书法家。官至尚书令,喜文史,善音律,工真、行书。不但于书学理论颇有建树,而且书亦不弱。
第八
王慈行草书《柏酒帖》
▼
【释文】得柏酒等六种。足下出此已久,忽致厚费,深劳念慰,王慈具答。范武骑。
【评价】《柏酒帖》,亦称《得柏酒帖》。是南朝齐王慈传世墨迹之一,为唐摹《万岁通天帖》第八帖。帖中叙及得友人厚费所赠柏酒等物品六种,并申谢意。于辽宁省博物院藏的《唐摹万岁通天帖》。
【作者简介】王慈,字伯宝,临沂人。僧虔子。少与从弟俭共学书。善隶,行书。王慈草书运笔圆浑,含蕴凝重,然体态十分灵动,纵横姿肆。有《柏酒帖》、《尊体安和帖》等存世。
九帖
王慈行草书《汝比帖》
▼
【释文】汝比可也,定以何日达东,想大小并可行。迟陈赐还。知汝劣劣,吾常耳。即具。
【评价】《汝比帖》书法逸笔草草,势态强烈,字形不甚讲究,以“意”为主。从笔画形态上来看,用笔多取侧锋,爽劲、锋利。王慈的草书,用笔速度较快,笔势如斩钉截铁,干脆利落。
第十帖
王志行书《喉痛帖》
(《一日无申帖》)
▼
【释文】一日无申,只有正属雨气方昏,得告,深慰。吾夜来患喉痛,愦愦,何强,晚当故造迟叙谈。惟反,不多。
【评价】短短的几行字,便有一种激昂的感觉,电话有的粗有的细,茂密的章法安排中,楷书、行书和草书相互参杂,让人耳目一新。
字形上大小对比非常夸张,如第二行最下面的“告”字与第三行的来字,大小相比,可以想象得出,王志当时喉痛的程度吧,这就是书法流露出来作者当时的心情吧。
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shufayi.com/32093.html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