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献之《鸭头丸帖》

鸭头丸帖》,行草,唐摹本。王献之书。绢本,纵二六·一厘米,横二六·九厘米。上海博物馆藏。二行,十字。

【释文】

鸭头丸,故不佳。明当必集,当与君相见。

《鸭头丸帖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名迹。因帖首“鸭头丸”二字而得名。幅内有北宋徽宗内府“政和”、“宣和”印及朱文双龙小印。骑缝处钤有元文宗“天历之宝”印。并有元天历三年(1320)正月十二日虞集奉敕跋记,云:“敕赐柯九思”。杨守敬《激素飞清阁平帖记》:“明时藏吴廷家,刻《余清斋》。有“宣和”、“绍兴”、“天历”印,及宋高宗赞。元天历三年正月十二日敕赐柯九思,此书遂转落人间。前人亦有谓此为右军书者。细审之,自是大令之笔,与《中秋帖》貌异而中同也。”此帖为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,是他行草的代表作。起首是寻常应答,故运笔稍缓,似行书。后半部分笔底渐活,运笔渐快,行笔流畅灵动,更接近草书,欲与朋友晤谈的迫切心情,跃然纸上。姜夔《读书谱》说:“自唐以前多是独草,不过两字属连。……是点画处皆重,非点画处偶相引带,其笔皆轻。”此帖虽是行草,却严格遵守草书法度,除“不佳”、“当与”两字属连外,余皆独立。其点画处皆重而浓,非点画处皆细而枯,如“丸”字之钩点间细若游丝,既有引带之功用,又主次分明,突出了字形笔画。此帖用墨枯润有致,全帖两句话,蘸墨二次,一次一句,墨色都由润而枯,由浓而淡,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的自然变化。

此帖虽寥寥两行,却清晰地显示出小王书法的强烈个性。在晋人超脱俊逸的时代基调上,小王的书法更有一种纵逸奔放的气势,潇洒风流的神韵。他的这种流贯倾泻式的章法,在晋人行草中显得新颖独特,成为表现他奔放气势的最适宜的形式。把此帖与大王的墨迹相比较,可以看出小王较大王行笔快,理性的束缚相比之下减弱,而情感在线条运动中起着更大的导引作用。

此墨迹最初刻本见於《淳化阎帖》卷十,后入刻《大观帖》、《玉烟堂》、《宝贤堂》、《绛帖》、《余清斋》、《眉寿堂》等帖。《宣和书谱》卷第十六王献之行书目录有《鸭头丸帖》帖目,当为最初之著录。



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
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shufayi.com/5910.html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0
分享海报
显示验证码
没有账号? 注册  忘记密码?

社交账号快速登录